广西日报头版|十二载熔铸岁月 一颗心锻造传奇——全国劳动模范陈仁桂的“铝”途征程

时间:2025.05.05 字号


阳春四月,广西铝业集团旗下南南铝加工的熔铸车间内,机器轰鸣,36岁的陈仁桂专注地穿梭其中。“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做一个有担当有坚守的铝业人”——这句自勉,是他12年执着于铝合金熔铸领域研发创新的生动写照。陈仁桂及其团队从零起步,从跟跑到领跑,成为航空航天等大国重器的坚实后盾。

逐梦:当“航天梦”照进熔铸车

12年前,陈仁桂大学毕业,本可以进入成熟制造大厂,他却毅然选择加入了尚在试产阶段的南南铝加工,到环境最艰苦的熔铸车间成为一名技术工人。

这个在外人看来“冒险”的决定,源于他深埋心底的“航天梦”——这家企业正瞄准高端航空航天用铝材的研发。当时,我国90%的宽幅铝合金材依赖进口,大飞机、高铁等关键领域处处受制于人,国家战略关键材料的自主可控迫在眉睫。

在铝加工行业,熔铸环节是生产流程的龙头工序,决定着铝产品的基因。航空航天铝合金熔铸对精准度要求极高,只有0分和100分的衡量标准,稍有偏差就得推倒重来。

入职第一年,陈仁桂就迎来首个挑战:生产型号为7050的铝合金扁锭。这款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材料,国外产能成熟,而国内却只有寥寥几家企业能以高废品率的代价生产。

圆柱形的7050铝合金很快被稳定生产出来,这给了大家很大的信心。然而,当他们将目光转向扁锭生产时,残酷的现实却如一盆冷水浇下——一块又一块扁锭以匪夷所思的方式开裂,让所有人都垂头丧气。“大家都知道圆柱形比长方体更容易让7050铝合金稳定,除此之外,我们没有任何可借鉴经验。”攻关无果后,项目无奈叫停。

破局:700次失败铸出“世界最宽”


此后,陈仁桂与另外两名同事组成“熔铸三剑客”,技艺不断精进,相继研制了一批高速动车组车体和商用运载火箭使用的关键材料。然而,7050铝合金扁锭始终是他心中的遗憾。

随着中国航空制造业发展提速,陈仁桂再次接到新任务——研发7050超宽幅铝合金扁锭,宽度需达2400毫米以上。超宽幅意味着更高的炸裂风险和生产难度,国内无成功案例,国外也仅有小规格铸造经验,是行业内最难铸造的铝合金之一。业内专家直言,这相当于还不会走路就要开始跑步。在30多炉次铸造失败后,企业请来的外国专家也断言:“这么大规格是不可能铸造出来的!”

项目再次搁置。直到2017年5月,7050宽幅铝合金扁锭项目重启,这次攻坚无任何国外技术支持,成与败只能靠自己。

“熔铸三剑客”挺身而出,互相打气一头扎进研发中。他们对铸造温度、速度,冷却水喷射角度、分布、流量和强度等工艺参数进行反复推算、精细调控和流程跟踪。研发后期,团队选择24小时不停产线试验,吃住在车间。

历经超过700次失败后,他们终于攻克开裂难题,成功铸造出宽度达2520毫米的7050铝合金扁锭,超出预期目标。出于严谨,陈仁桂在连续3次成功生产后才确认工艺正确,基本具备稳定生产能力。国外专家闻讯赶来,旁观生产后不禁感叹:“在这方面,你们是我的老师。”

7050超宽幅铝合金扁锭的成功生产,填补了国内硬合金铸造工艺空白,打破了国外宽幅记录,一举将世界之最收入囊中,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此时,陈仁桂入行仅5年。将热情融进细节创新,尽职尽责,是他一路破局的关键。

革新:从“依赖进口”到“中国标准”


在一次铝合金锭研发的过程中,陈仁桂发现,用于生产铝合金扁锭的结晶器完全依赖进口,且仅有单一规格,不仅成本高昂,还极大限制了生产灵活性。为此,企业尝试引入国产可调结晶器,但由于国内企业缺乏设计经验,产品实际应用效果远不如进口产品。

陈仁桂主动请缨进行优化。一切从零开始,加上国外相关资料稀缺,他只能通过大量阅读和自学补齐知识短板。经过连续3个月的日夜钻研,他锁定了改造方向:将结晶器的圆弧边角改为倒角,使铝合金液与内面形成隔离空间,避免与接缝直接接触。

然而,这一改进又带来了新的问题——接触面的改变,使得铝液冷却面变得不均匀,增加开裂风险。陈仁桂并未退缩,他一边充实理论知识,一边在生产现场仔细观察每一个细节,最终通过优化边角水孔的数量、方向、流量等工艺参数,成功解决了冷却不均的问题,研发出不漏铝的可调结晶器。

这一创新获得了2项国家发明专利,并在国内多家结晶器生产厂家推广,陈仁桂也由此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入职至今,陈仁桂已获授权发明专利8项,4次打破世界纪录。4月28日,作为公司熔铸制造中心经理的他,在获表彰为全国劳动模范后感慨地说:“我为能成为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的一员而自豪。时代不同,使命也在变化,但我们艰苦奋斗、团结奋斗、不懈奋斗的精神,永远不会变。”

传承:以匠心薪火铸铝业未来

7050超宽幅铝合金扁锭研发成功后,同事们踏上新征程,而陈仁桂选择扎根熔铸车间,一边钻研技术,一边培养新人。他深知,在快速发展的时代,只有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熔铸团队,才能从容应对更具战略意义的铝材研发挑战。

2018年,在他的带领下,广西首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航空航天铝合金熔铸技能大师工作室——陈仁桂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式成立。该工作室有不少成员获得了自治区级的荣誉奖项,“广西工匠”雷翊君便是其中之一。

雷翊君团队曾接到制造高端船舶用铝合金的任务,该合金成分复杂,生产难度极大,每次熔铸尝试耗时长达四五个小时。团队连续奋战两天仍反复失败,士气低落。陈仁桂得知后迅速赶到现场,与大家一起查找问题、调整参数,甚至24小时不间断参与研发,最终助力团队攻克难题。

雷翊君敬佩地说:“每次我们快放弃时,陈仁桂总能站出来,在绝境中找到突破口,这种执着和钻研精神深深影响着我们每个人。”

7年来,陈仁桂工作室主持或参加国家级项目1项、自治区级项目7项、市级项目十余项,荣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科技发明二等奖2项,拥有专利26项,完成工艺攻关及技术革新项目135项。他还牵头制定了自治区级《铝及铝合金熔铸工技能等级认证标准》,推动职业技能等级认证改革,为广西培育了大批高技能人才。

2023年,陈仁桂技能大师工作室被认定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同时落地建设了VR学堂,用于培训熔铸新员工,加速员工成长。展望未来,陈仁桂满怀信心:“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队力量才是无穷的。新型铝合金材料的探索之路还很长,我们已经为下一代重要材料发展做好了准备。”

(来源:广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