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2025年广西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 获奖代表热议科技创新新使命

时间:2025.07.07 字号

7月4日,2025年广西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南宁隆重召开。陈刚书记在大会上号召全区科技工作者,将科技创新作为广西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坚持“实干为要、创新为魂”,以“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凝心聚力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广西。获奖者们深入学习陈刚书记讲话精神,畅谈心得体会,掀起实干争先新热潮。

王伦旺

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二级研究员,2023年广西“最美科技工作者”

陈刚书记在广西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让我这个扎根甘蔗科研一线的人倍受鼓舞,更感责任重大。眼下,广西乃至全国蔗糖产业正朝着更高质量发展迈进,新需求、新挑战接踵而至。这要求我们必须拿出更硬的科研成果,培育更多更好的优良甘蔗品种、研发更高产高效的栽培技术。科研没有终点,甘蔗育种永远在路上。我和团队将不忘初心、奋力前行,让农民和糖厂都增产增收,把中国的 “糖罐子” 牢牢端在自己人手上!

刘昌业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技术官,正高级工程师,2023年广西“最美科技工作者

深入学习陈刚书记在奖励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我倍感振奋,深受鼓舞!此次获得的荣誉,是对我们团队十五年如一日,扎根汽车“电智化”前沿,面向国家汽车强国战略需求与产业痛点,开展产学研用协同攻关的集体肯定。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凝聚着无数次失败后的坚持与跨领域协作的智慧结晶,这深刻印证了广西前瞻布局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远见。陈刚书记强调“科技创新是关键变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未来,我们将牢记嘱托,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持续深化基础研究与产业融合,加速人工智能技术与汽车产业的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为打造国际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服务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汽车人的智慧与力量!

吴建明

广西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

今天站在这里,捧起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我的心情既激动又忐忑。这份荣誉不仅是对我们科研团队的认可,更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对科技创新的坚定支持、对突破“卡脖子”技术的殷切期待。

科研攻关的道路布满荆棘,无数次实验失败、无数个挑灯夜战,是团队的坚持、跨学科的协作,让我们突破了技术瓶颈,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斩获甘蔗生产领域首个省部级技术发明一等奖。同时,我更深刻地体会到,重大科研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国家和自治区支持,这份荣誉属于所有默默耕耘的科研工作者,属于每一位为科技强国事业添砖加瓦的奋斗者。

当前,广西正加快推进蔗糖产业高质量发展,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为打造 “万亿级蔗糖产业集群” 提供了关键支撑。从破解“卡脖子” 技术到构建全产业链创新体系,团队未来将继续聚焦甘蔗种业创新,用科技力量守护国家 “糖罐子”。

何克准

广西南南铝加工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研究院副院长,第二届广西杰出工程师奖、第十五届广西青年科技奖

7月4日,自治区党委、政府将这一殊荣授予我们,这份喜悦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令我及我的团队伙伴们心潮澎湃!这一奖项是对我们在航空铝合金材料研发创新和应用领域辛勤耕耘的肯定,更似一盏明灯,为我们在广西铝产业科技创新之路上照亮了方向,注入了源源不断的信心与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站在新的起点上,南南铝加工将坚定不移地加大研发创新投入,以创新为笔,以铝材为墨,勇担使命,在科技的画卷上深耕细作,为广西铝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邹易清

柳州欧维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第17届广西青年科技奖、2024年广西“最美科技工作者”

衷心感谢自治区党委、政府授予的崇高荣誉!今日的嘉奖,是对科技工作者扎根八桂、服务大局的莫大激励。陈刚书记在大会上强调要树牢 “实干为要、创新为魂,用业绩说话、让人民评价” 的鲜明导向,为我们锚定了奋斗坐标。

作为预应力技术科研团队,我们将以创建“世界一流领军示范企业”为战略契机,坚持“四个面向”,聚焦桥梁、建筑、隧道、水利及新能源(海洋/核电/风电)等重大工程场景,瞄准全球预应力技术前沿,通过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赋能预应力技术迭代升级,筑牢重大工程安全生命线,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全力实现我国从预应力大国向预应力强国跨越的目标。

创新永无止境,实干方显担当!我们坚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广西科技事业必将再创辉煌。我们将以更高站位扛起责任、以更强担当攻坚克难、以更实作风砥砺前行,为建设新时代壮美广西注入科技硬核力量!

张红日

广西交科集团有限公司研究员、正高级工程师,第十七届广西青年科技奖、第四届广西卓越工程师奖、广西八桂青年拔尖人才

很荣幸“膨胀土滑坡和工程边坡新型防治技术研究”项目获奖!感谢各个科技单位给予的大力支持,感谢合作单位的鼎力相助,特别致敬一线工程人员的宝贵经验。膨胀土边坡防治是世界性难题,团队十年如一日,立足广西地质特点,深入多地滑坡现场,理论结合实践,最终在土体膨胀机理和柔性支护体系上取得突破,并开展了大规模运用,从理论计算、图纸设计、现场施工都实现了标准化,让科研成果真正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我们将以此为新起点,继续深耕地质灾害防治领域,为区域基础设施安全筑牢“防护网”。

张镱议

广西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广西重大人才计划入选者、自治区优秀专家、博导、教授,第十七届广西青年科技奖

站在领奖台上接过获奖证书的那一刻,万千思绪涌上心头,这份荣誉于我而言,是认可,更是激励。

回顾科研之路,满是荆棘与挑战。无数个日夜,实验室的灯光陪伴着我反复推敲实验方案、分析数据,失败与挫折如影随形。有时一个关键数据的偏差,就要推翻重来,身心俱疲。但每当想要放弃时,心中那份对科研的热爱与探索未知的渴望,便会重新点燃斗志。

这份荣誉的获得,绝不是我一人之功。感谢自治区党委、政府对科技创新的坚定支持;感谢广西大学给予的科研平台与政策支持,让我能心无旁骛地投入研究;感谢电力装备智能化与绝缘材料团队全体成员的齐心协力,大家各展所长、互补不足,在激烈地讨论与思维碰撞中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下一步,我将在有组织的科研和团队协同攻关等方面下功夫,结合广西各个地市经济发展情况,在学校的科研管理和服务产业布局上,构建全产业链创新体系,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重点破解产学研难以融合的实际工作问题,重点打造更多切实服务广西产业发展的科技成果。

俞兆喆

博士,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三届广西卓越工程师奖、第十七届广西青年科技奖

此刻,我满怀敬意捧起这份闪耀的荣誉。这份荣誉离不开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战略引领与广西科协等部门的鼎力支持。这份殊荣既是对团队在锂电材料低碳制造与循环利用领域攻坚的充分肯定,更是广西矢志绿色科技发展的生动见证。

正是无数昼夜的坚守与跨领域协同,我们开创了碳氧融沸技术实现冰镍冶炼的能耗新低,研创高熵流体非均匀形核技术实现前驱体结构精准调控,改进了氨氮回收工艺达成99.5%氨氮回收与国标硫酸钠再生,最终建成年产10万吨高镍前驱体的零碳工厂,为广西新能源产业“补链强链”注入强劲动能。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耕锂电材料低碳制造与循环利用技术,以科技硬实力守护绿水青山,赋能壮美广西高质量发展!
         来源:广西科协